新闻中心 News center
联系方式 contact us
邮箱:
1148945414@qq.com
电话:
0797-6235166
手机:
13807973720
地址:
于都县云中云
红军藏身百姓家瞒过敌军探子的故事


“十月里来秋风凉,中央红军远征忙。星夜渡过于都河,古陵新田打胜仗。”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这样一首诗,其中提到的于都河正是1934年10月8.6万余名红军渡过的地方,也正是从这里开始,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。
2016年7月20日,广东省“重走长征路”采访组进入江西境内,探访长征旧址。蜿蜒秀丽,流水潺潺,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内的于都河如今依旧静静流淌着,数十年前惊心动魄的渡河经历仍深深留在于都人民的记忆里。
为隐蔽渡河
5个渡口架浮桥拆搭15次
“于都人民真好,苏区人民真亲。”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有这样一块石头,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于都人。
1934年10月17日晚至20日晚,8.6万余名红军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、东门、南门、西门、孟口、鲤鱼、石尾、渔翁埠等8个渡口通过浮桥西征。据史料记载,8.6万余名红军在这座小小的县城里休整了长达10天,而在这10天里,国民党探子却丝毫不知,30万于都人民保守住了这个天大的秘密,最后红军顺利跨过“长江第一渡”。
在信息发达的今天,很难想象30万人可以守住一个共同的秘密,堪称奇迹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解说员肖国玉告诉深晚记者,当年6000多名红军伤员被于都老百姓安置在自己家里,5000多名于都儿女参军随红军出征。“我也是一名红军后代,当年我的大爷爷十五六岁便去参军,后来牺牲,留给家人的只有一本烈士证。”
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这4天的渡河时间里,白天有国民党军队的侦察机,渡河的准备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。于都河宽600米,红军渡河的8个渡口有5个渡口需要架浮桥,红军和于都人民每天下午5点半开始架设临时浮桥,晚上8点以前完成,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,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,隐藏在岸边,5个渡口的架浮桥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。
背着68公斤发电机走到延安
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展览的物品,每一件背后都有着或激励人心或催人泪下的故事。这里有一双至今保存完好的绣球草鞋,那是红军谢志坚的未婚妻为他编的,谢志坚不舍得穿,胜利后拿着草鞋回乡却发现未婚妻当年已被杀害。这里有一口带着枪眼的大铁锅,那是长征期间红军的行军锅,经历过枪林弹雨。这里还记载了一位老红军谢宝金的故事,他曾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,跟着队伍走完长征全程,将这部重要的机器送到了延安。
在纪念馆外,深晚记者见到了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,他告诉记者他的伯父人高马大,很有力气,参加红军后,谢宝金被选到中革军委情报部技术股工作,主要任务就是和战友一起管理军委发报用的发电机。
红军转移前夕,一位首长对他说“这些设备是中革军委的‘耳朵’和‘眼睛’,你要确保万无一失。”谢宝金记住了这句话,把发电机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起来,爬雪山,过雪地,经过千难万险将它背到了延安,完成了任务。
战争胜利后谢宝金回到于都,从事废品收购工作。1976年,谢林贵带着伯父谢宝金去北京看病,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一台机器,当时78岁的伯父浑身颤抖,蹲下去不断摸着机器,流着眼泪。“我以为伯父是身体不舒服,讲解员过来说这是文物不能摸,我伯父激动地大哭,说小姑娘,你知道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用的吗?当年是我把它一路背到延安的。”谢林贵说解说员知道这件事,立马搬了一把椅子让伯父坐下,“伯父说看到发电机,战友牺牲的一幕幕全浮现在眼前,他忍不住大哭。”因为文化程度不高,谢宝金回乡后只能从事废品收购等辛苦的工作,他一直告诫后代要努力读书,“现在家里的小孩都是大学毕业,伯父应该很欣慰。”

联系我们

一次需求提交或许正是成就一个出色产品的开始。
欢迎填写表格或发送合作邮件至:1148945414@qq.com

于都县云中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电话:0797-6235166

手机:13807973720

邮箱:1148945414@qq.com

地址:于都县于山大道于都公证处后栋456号

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>